您好!今天是日 星期
后台管理 | 

党建园地

赏名画、知党史--书记讲党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发布日期:2020-08-01 06:10:43   来源:肇文学校   点击量:

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9-19665月)

1956915日,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

陈半丁:《力争上游》

美术点评:

陈半丁的《力争上游》是反映“大跃进”的代表作品。全画采取平远式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构成。近景占据画面的左半部分,左侧出一巨石,坚实而厚重;其右画杂树一丛,枝干以勾皴而成,叶子或色或墨,或聚或散,或夹叶点,或垂叶点,或密或疏,或深或浅,将整个画面左边连成一体;近树后面,巨石横卧,起衬托和稳定画面的作用,且与左侧巨石相呼应;树石后面向右横出一坡岸,正好破掉水面在构图上的单调感。中景七条“丰收船”,由右向左分布,渐远减小,每船各载丰收的果实和两名船工,构成该画的“画眼”。作品将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人民劳动丰收的喜悦,也表现了社会主义新气象。

党史解读:

1957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提出了“跃进”口号。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中国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人民日报》1958年的元旦社论上,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第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出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奋斗,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所作为,这种精神也是可贵的。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于是,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

 

李斛:《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

美术点评:

李斛的绘画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中,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画作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色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开辟了山水画的新领域。

党史解读: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掀起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

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掀起一个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普遍修改原发计划,制订新的“跃进”计划。在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热情激励下,许多地方不避风雪,挑灯夜战。“抓晴天,抢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的豪言壮语,反映了这种苦干精神。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浮夸和蛮干的情况。

为响应中央号召,1958年1月,北京市委决定修建十三陵水库,当月就正式开工,四十万劳动大军汇集工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亲临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经过160天昼夜奋战,一座总容量八千万立方米的水库奇迹般地建成了。

李琦:《毛主席走遍全国》

美术点评:

这幅毛泽东肖像作品,是新中国建立后描绘领袖形象最广为人知的国画作品之一。画家凭借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把一代伟人毛泽东刻画得形神兼备。画面以线造型,取舍提炼恰到好处。尤其是毛泽东手拿一顶草帽的设计,不但点出了“走遍全国”的主题,也反映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画面没有任何陪衬的景与物,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党史解读:

在中国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0年底到1961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经过酝酿和思考,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思想逐渐形成。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讲话。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再次就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希望今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这次全会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分别由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率领三个调查组赶赴广东、湖南、浙江,重点是农村,到第一线,到最基层,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三个组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具体生动、有价值的一手材料,成为毛泽东调整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本人也于1月25日离开北京南下,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于2月13日到达广州。其间,毛泽东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和广东等省委的负责人进行交谈,听取整风整社、人民生活、轻工业生产和市场等问题的汇报。这时,毛泽东克服经济困难、扭转整个形势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那就是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紧紧抓住调查研究这个工作环节。

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

美术点评:

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描绘的是大庆工人在漫天飞雪中钻井的场面。画面中雪花纷飞,石油工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顽强地斗争。左边铁人王进喜固定住钻井台,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用力旋转操作钻井机器,旁边的工友全神贯注地盯着画面中间工作的工人。画面主要采用横向式构图,后面高耸的标语、前面的设备、中间的钻井和忙碌的工人,使得画面富有秩序感。在风雪中,石油工人如雕塑一般,给观者深刻印象。

党史解读: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家。化工产业和生活用油,基本依赖“洋油”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1959年9月,钻探人员在松辽盆地发现了高台子油田。因国庆十周年临近,人们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1960年2月20日,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经过三年多的奋战,1963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这年12月,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大庆油田的开发,还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

由于大庆人创造出了辉煌业绩,表现出了伟大的奉献精神,党中央于1964年提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在整个工业战线,涌现出一批学习大庆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产生了许多大庆式的企业。

分享到: